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山寨”ChatGPT频现,借机生财不可取

孙小婷 光明日报 2023-03-04

文|孙小婷

这段时间,相信你一定听说ChatGPT了,有关它的故事、应用、影响风靡网络。

不少商家也瞅准商机,准备“分一杯羹”。有媒体就提醒,当心你使用了“山寨”版ChatGPT。调查发现,国内迅速出现了一批名字中包含“ChatGPT”的微信公众号、小程序产品,这些产品的服务方式大多是先免费试用,一旦免费次数用尽,就开始按使用条数或者时间收取费用,而且往往“一经购买,概不退换”。

而从费用上看,也并不实惠。ChatGPT的开发者、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为每个注册账号提供18美元额度,可以供用户与ChatGPT进行大约3600次对话,而在一些“山寨”公司的服务中,免费对话仅4次,需要支付199.99元才能调用3000次对话服务,其中盈利空间可想而知。而这些服务账号中,有的是通过直联OpenAI的接口所获得;再有一类,是压根货不对板,使用其他AI对话模型,属于完全的“山寨”,购买这类产品的用户,则无疑是上当受骗。
好用、智能,或许是不少网友在获知ChatGPT后的感受。正如它名字的两个关键词,用聊天(Chat)的方式代替搜索引擎,用第三代GPT(Generative Pre-trained Transformer)生成型预训练变换模型使回复更加智能。然而,买“山寨”服务得到的体验,或许要大打折扣,调查称,往往存在回复延迟较长、内容出现低级错误等问题。
ChatGPT在极短时间内走红,成为了不少商家眼中的一个“风口”。而火速提供“山寨”产品,则更有风口之下,跟风导流、借机生财的意味。普通用户或许缺乏辨识能力,但平台迅速下架了这类顶着相同图标、起着类似名字的小程序和应用,也说明其中蕴含着的法律风险。
据律师分析,仿冒或冒用ChatGPT、OpenAI名义开展经营活动,可能构成《商标法》、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下的一系列侵权行为;以之牟利造成消费者损失的,不仅承担民事责任,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损失的,还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;如果提供这种跨境经营服务存在私自搭建国际信道的情形,还有可能违反《网络安全法》、《刑法》的相关规定,承担行政责任或构成刑事犯罪。
图源:中新社
在依法惩治“山寨”产品、提示消费者谨防上当的同时,也应看到这背后,人们对于当代前沿科技的好奇,和想要拥抱数字生活的迫切,是真真实实的。人工智能技术此次的飞跃,已经不单单体现在应用于个别行业领域,被某些技术专家群体讨论和关心,而成为一股全民热潮,形成了大规模的商业化,并可能进入和改变每个普通人的生活。
因而,与其将ChatGPT视为一场“风口”,不如将其视为新一轮“科技竞赛”,催促科技公司踏踏实实更新技术,不断提供符合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。哪怕OpenAI自身的GPT模型,也曾经是一路狂飙,从2018年的一代,最大的模型仅大概使用了1亿的参数量,到如今的三代,用于训练模型的参数达到了1750亿的规模。更大量数据的训练、更大规模模型的研发,更优化算法的迭代,才使得人机交互变得更加流畅自然。在这一人工智能现象级事件发生后,腾讯、华为都宣布,在与ChatGPT相关的大模型领域已有布局,专项研究有序推进。百度也于2月7日宣布其类ChatGPT的项目“文心一言”,三月份完成内测,面向公众开放。
在法律监管和科技研发的驱动下,“山寨”产品终归是昙花一现。打击市场乱象、保护消费者权益,也是为国内类ChatGPT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。
热点视频推荐
↓↓↓
更多内容
关注“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
↓↓↓
关注“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
↓↓↓

上学可以带宠物,是坏事吗?

看3D电影还要自备眼镜,合理吗?
花钱请人为自己颜值打分?不必太较真“黑竞赛”为何屡禁不止?

30岁成求职“年龄门槛”,为何引争议?



字:孙小婷
朗诵:王茜图片:网络
责编:张永群编辑:孙小婷 邢妍妍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